熟读《三国演义》的朋友们配资谈谈网论坛,对魏延之死的场面一定印象深刻。魏延在临终前满怀愤怒和不屈,狂喊:“谁敢杀我!”紧接着,便被马岱从背后狠狠斩杀。魏延的最后一句话和死亡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,那么,这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,魏延为何会在说出这番话后便丧命?
《三国演义》里还提到魏延临终前的另一句话,或许这句话才是他真正的死因。当时,他对杨仪大声说道:“杨仪匹夫听着!若孔明在日,我尚且畏惧他三分;但他现在已经死了,天下谁敢与我为敌?无论是叫三声,还是三万声,又有何难!”这一番话表露了魏延自信的狂妄,同时也暗示了他与诸葛亮之间的深刻矛盾。在诸葛亮死后,魏延变得越来越傲慢无礼,甚至敢挑衅整个天下,宣称没有人能敌得过自己。为何魏延会变得如此自负,诸葛亮与他之间的积怨究竟源自哪里呢?
展开剩余82%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描写来看,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从一开始便不和。在第一次见面时,诸葛亮便对魏延心存疑虑,甚至有杀他之意。二人的矛盾,始于魏延出现在关羽攻打长沙的那一场战役。当时,长沙的防线由黄忠把守,尽管黄忠已年老,但依然毫不退缩,局势胶着。然而,魏延却暗中协助关羽打开了长沙城的城门,斩杀了长沙太守韩玄,从而使得关羽顺利攻占了长沙。
从战功的角度来看,魏延应该是这场战斗的最大功臣。然而,当魏延参加庆功宴时,却遭遇了诸葛亮的刁难。在宴席上,诸葛亮将魏延视为心怀叛意的危险人物,认为魏延背弃了自己的旧主韩玄,实则是个不忠不义之人。诸葛亮虽然与黄忠结盟,但他依然无法放心魏延的忠诚。由此,诸葛亮在庆功宴上当众训斥魏延,甚至试图在众人面前逼迫魏延暴露反叛的迹象,以便借此理由将他处置掉。
然而,刘备虽然听从诸葛亮的警觉,却依然对魏延充满信任,认为魏延并不会叛变。即使诸葛亮对魏延心生嫌隙,刘备依旧收魏延为己用。由于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始终紧张,二人虽然没有直接爆发冲突,但彼此间的气氛依然剑拔弩张。魏延在刘备军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也因而被任命为汉中太守,显示出刘备对他极高的信任。
尽管如此,诸葛亮始终对魏延心存疑虑,尤其是在魏延在蜀汉进攻巴蜀时的一次表现。在那次行动中,魏延出于个人的骄傲和自信,私自决定先行攻打敌方两座寨子,试图一举夺得功劳。此举令诸葛亮非常反感,认为魏延过于自负,不顾大局。对于诸葛亮而言,军令如山,任何违反命令的行为都不能容忍。这一事件让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再次恶化,尽管魏延为蜀汉立下过许多战功,但诸葛亮依然无法释怀。
随着刘备的去世,刘禅登基,诸葛亮成为了辅政重臣,魏延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。诸葛亮意识到,北伐是稳定蜀汉政权的关键,而魏延作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将领,不得不重新被提拔重用。在北伐过程中,魏延表现出了巨大的军事才能,屡次打破魏国的防线,为蜀汉争取了许多有利的局势。
然而,在即将到达子午谷时,魏延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战术建议:他希望带领一支军队从子午谷出去,诸葛亮带领其余的部队从斜谷进入,两面夹击魏国首都长安。这一提议令诸葛亮心生疑虑。诸葛亮一贯保守,认为这条路线风险极高,如果敌军在谷中设伏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因此,他坚决反对魏延的提议,并决定改攻陇右,但最终因为蜀汉兵力的不足,导致街亭失守,北伐以失败告终。
这一战的失败,让魏延对诸葛亮产生了更深的埋怨。他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才导致北伐失败,心中愤懑不已。尽管魏延忠诚于蜀汉,依旧尽力为国家出力,但诸葛亮却无法放下心中的成见,认为他有潜在的叛变风险。两人的矛盾在此时愈加加剧,直到诸葛亮的去世。
诸葛亮临终时,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,担心魏延在他去世后会作乱。因此,诸葛亮在病重期间,安排了长史杨仪和司马费祎商讨自己的身后事,却故意将魏延排除在外。诸葛亮希望通过此举激怒魏延,从而挑起一场叛乱,借此理由处决他。
然而,魏延并未按照诸葛亮的心愿行事。当诸葛亮死后,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再次爆发。魏延愤怒于被忽视,决定阻止退兵的命令,他命人烧毁了撤退路上的阁道,致使杨仪等人无法退兵。此举加剧了蜀汉内部的矛盾,魏延和杨仪相互上表,指控对方图谋叛乱。最终,在双方对峙时,杨仪引出了魏延那句著名的“谁敢杀我”,为马岱提供了杀死魏延的正当理由。
魏延的死,最终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,导致了信任危机的爆发。他虽然勇猛机智,但过于狂妄自大,言辞轻率,缺乏自我约束,也因此最终丧命。魏延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做事时要三思而后行,言行举止必须谨慎,以免因一时的冲动或过度自信,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。在如今的社会中,信任至关重要,一旦失去他人的信任,任何努力都可能变得徒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